在中国电商的舞台上,永远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不求高调曝光,不追商业模式,只愿安静地做个美男子,默默赚钱。但眼看同行在资本的推动下迅速崛起,力图撕碎原有的商业模式,他们第一次迷茫了、恐惧了。近日,蜜芽宝贝以纸尿裤为切入口,挑起了首次中国母婴电商价格大战。一位从业多年,年销售额过亿的母婴淘宝店店主终于按捺不住,揭示了他眼中母婴电商首次价格大战的几个真相。
为什么淘宝卖家都不跟进?
说实话,去年下半年,蜜芽宝贝和贝贝网开始壮大的时候,对我们业务的实质影响其实并不大,但在心理上的震动特别大。很多人在说现在母婴电商过热。其实不是行业过热,过热的只是那一堆人,他们扔了很多钱下去,整个水面就翻了,而水下面底层的那些人,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前两年大家都知道要做什么事情,该做低价的做低价,该做尿片的做尿片,该做水货的做水货。但他们突然之间把整个行业搅和成这个样子,对我们来说,整个市场方向就乱了,所有人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我要不要变化,要怎么变化?
资本对于行业的影响非常大,所有参与者在战略上都面临着跟与不跟的问题。
比如最近这场由蜜芽挑起的、围绕纸尿裤的价格战。跟还是不跟?我的选择是不跟。淘宝上的人都不打算跟进,也没必要跟进。对我们来说,玩好产品线和供应链就行,保证一定的利润率,每年有一定的增长即可,在商业模式上玩得很少。
为什么大家都恨蜜芽?
那么要不要做跨境?我的回答是不要。首先,在中国母婴行业,消费者对海淘/跨境电商的敏感度是很弱的。其实,目前通过跨境模式进来的产品也是没有品牌商的售后保证的,这与当初的海淘没有区别,无非是缩短了一个备货的过程。
其实要做跨境也很简单。现在保税区里有一些批发商可以直接供货、做代发,他们在上游有渠道,从日本厂家或区域经销商订货,每次两三个集装箱运进国内保税区存着,我一个电话打过去,什么都不用管,他直接就替你发了。
每天只卖两三包也给你发,完全没问题,只是价格稍高点。对于我们来说,大不了纸尿裤不赚钱,他给我112元的供货价,我就卖113,专做引流产品。做这样生意的供货商绝对不少,我知道的宁波有四家,杭州有两家,深圳还有一些。他们的优势是有上游,劣势是没有下游,没有零售端。
所以这些人是很恨蜜芽的。因为蜜芽从上游做到下游,既能搞定渠道,也能玩转消费者。蜜芽的定位是一个行业破坏者,它有风投的钱可以烧,但这些批发商没有资本的投入。
为什么我们现在对蜜芽不淡定,是因为它几乎把行业里所有能得罪的都得罪了。她不但得罪了同行,还得罪了上游的品牌商、代理商。上海家化不恨蜜芽吗?不可能。上海家化是花王在中国的总代理,但蜜芽绕过了它们,直接从日本的大经销商、甚至代工厂拿货,抢的也是它们的生意。
花王恨不恨蜜芽?说不好。但有一点品牌商肯定是要控价的,另外事实上,花王目前拿蜜芽也没办法。
为什么拿花王开刀?
为什么这次价格战会主要拿花王开刀?一个重要原因是花王的渠道太乱。09年开始一直就很乱,到后来,就没有人能说清楚货是从哪里来的。水货渠道占了花王很大一部分,在有些港口海关管理不是很严的情况下,伪报、虚报、少报或夹带非常普遍。
而批发商也经常会串货。批发商的经营逻辑是希望能有最快的资金流转率,一批货20个柜进来,他希望能在30天迅速卖完,再去进下一批货,而不希望货压在仓库里。所以批发商没货是常态。但我们零售商首先要保证的是不断货。所以批发商没货的时候,就会找其他的批发商问:“你那有没有货,挪一些给我。”所以,到最后就没有人说得清楚货是从哪里来的了。
在花王本身对渠道就缺乏有效管控的情况下,它是很难对国内电商采取有效的制裁措施的。
为什么价格战也没那么可怕?
然后我们来反思这轮价格战。这轮价格战很像2012年京东和苏宁的那轮价格战,那轮价格战让大量的消费者意识到线上购物是很便宜的,事实上整个互联网都沾了光。2012年之后,我们的增量是250%,相当于翻了3.5倍。
现在这轮价格战的效果肯定不如当年,可能对蜜芽的广告效应会好些,但对行业的整体影响并不大。蜜芽宝贝肯定是要亏钱,但它烧的是资本方的钱。境外资本方第一要求的就是迅速扩大销售额和用户数。
但在我看来,现在母婴行业是整体还是熊市,销售额在增大,但客户数的增长是放缓的。
从我的角度来看,“行业洗牌,出现集中入口”这个命题不成立,即使成立,也不存在把所有入口都堵死的情况。但蜜芽这样做了以后,将来会不会引起整个行业深层次的变化,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