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忠的故事,我的眼前始终飘浮的是1992年那个雨夜中的五马街,对于温州人,对于郑元忠而言,走到那里不容易,走出那里也不容易。有的时候,一个人终生无法走出自己的少年。
一 机杼声遍温州城
我第一次去温州,是1992年盛夏,从杭州坐大客车颠簸11个小时,其间要翻越一座黄泥岭,那里的土鸡煲远近闻名。到了鹿城区,第一个被带去的地方就是五马街,那时,这里是中国时尚服装的“圣地”。
五马街的名字听上去很气派,其实跑不了五匹马,连两匹马并行都困难,它只有四五米宽,铺着崎岖不平的青石板路,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小街两边密密麻麻地开着上百间服装铺,前店贩衣,后帘及二楼则是日夜劳作不休的缝纫机,所谓的“前店后厂”模式就是从五马街开始风行的。
在偏远的浙南小城,一下子看到那么多时髦的服装,每个人都会吃惊地问一个问题,这些服装的款式是从哪里来的?
照相机。温州人笑着回答说。
温州是侨乡,有数十万人在欧洲谋生,他们每天用照相机把巴黎街头最时髦的橱窗拍下来,寄回老家,老家的人“三天画图样,七天出小样,十天成批量,一月卖遍全浙江”。
后来中国企业界常说的后发优势、跟进战略,以及“模仿就是最大的创新”等等,其实在五马街早就上演过了。
1992年的温州五马街
我去温州的时候,专业市场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在温州的各县镇出现了鞋革市场、布料市场、纽扣市场、编织袋市场及纺机市场,这也是温州人的一大发明,产业被细密地切分,以乡镇为单位、家庭为细胞,构成专业化分工。在整个90年代,温州服装统治半个中国,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 改革人物郑元忠
在那些年,温州是最容易出新闻的地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几个让人瞠目结舌的人物,比如造汽车的叶文贵、“胆大包天”的王均瑶,开钱庄的方培林、搞农民城的陈定模等等,当然,第一个会被提及的,必定是“温州八大王”。
1982年,因私人企业的野蛮疯长,国民经济出现过热,计划体制下的物资流通秩序大乱,国务院两次下发文件,以投机倒把为罪名进行严厉的经济整肃运动,到年底,全国立案各种经济犯罪16.4万件,结案8.6万件,判刑3万人。其中,温州的八位商贩被列为典型,遭到全国通缉并公开审判,是为轰动天下的“八大王事件”。两年多后,政策再度趋向市场化,“八大王”咸鱼翻身,成改革人物。
出逃期间的“电器大王”郑元忠
到90年代初,“八大王”中的大多数人已泯然众生,找到其中的一两位已经不太容易,其时,生意做得最有起色、最风光的是乐清柳市的郑元忠。
郑元忠是“八大王”中的“电器大王”。他被全国通缉后亡命天涯,在1983年9月被公安捕获,第二年的3月无罪释放。出狱后,他重操旧业,办了一家开关厂。当时与他几乎同时的柳市人有南存辉、胡成中等,正是在这一代人的努力下,柳市后来成为全球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基地。
就当我去温州的那几天,1952年出生的郑元忠刚好成了新闻人物,他以不惑之年,跑到温州大学就读国际贸易专业,成了全校年纪最大的学生。学历低下的温州商人素以少文蛮勇著称,郑元忠的举措无疑让世人投以清新的目光。
四年毕业后,郑元忠离开低压电器领域,突然转做服装,创办庄吉服装有限公司,并请香港明星吕良伟做品牌代言。从五马街的服装铺到郑元忠的庄吉西服,这一跃进一度被视为温州服装产业品牌化经营的标志性新闻。
在我的印象中,郑元忠的名字每隔几年就会浮现出一次,庄吉的广告在航空杂志上常常出现,而每次重要的改革人物评选及庆典,郑元忠总是作为“八大王”的代表而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