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创业至今,周鸿祎几乎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搜狗这些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都互有过招。而“四处树敌”,也让周鸿祎成为充满争议的创业者和企业家。
但毋庸置疑的是,周鸿祎草莽英雄式的性格,是他创业成果里最重要的驱动力,3Q大战和杀毒软件免费,同样是其性格中桀骜不驯与争强好胜的缩影,但在“商业台词”里,这两件事又都是稳固360安全版图的重大战役。
自从纳斯达克退市以来,360回归 A 股一事不断搅动着国内资本市场。在今年3月23日,重组后的“三六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华泰联合证券签订了IPO上市辅导协议,这意味着360会以非借壳IPO的方式,在境内A股上市。同时,这也是在2016年声势浩大的私有化浪潮中,几乎唯一的幸存者”。
客观而言,360与阿里巴巴、腾讯等第一阵营公司差距在不断扩大,也缺乏市场追捧的核心领域业务,但回归A股后,无论是公司综合实力还是资源调动能力,360依然是资本市场最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面对互联网下半场战局,身为掌舵人,周鸿祎的筹码是什么?
或许我们从周鸿祎对如何塑造一个公司的逻辑中,可以窥探到红衣教主与翠绿的360标志,将如何在“回归”后重新破局。以下内容经编辑整理,由周鸿祎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
必须跟竞争对手不一样,哪怕一点点
创新,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叫Think Different,就是一定要找到一两个别人没有想过的创新点。在这创新点之外,特别是做硬件或者其他东西,你要尊重这个行业的规律,你要尽量踩着巨人的肩膀来做。
当年我们做安全软件的时候,市面上的杀毒软件都还是明码标价,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也跟他们一样去卖这个杀毒软件,比如他们卖200块钱,我便宜点卖50,是不是我就能做得更好?错了,我当时卖25,我也没比他们卖得更好。
为什么?因为你不是第一个了,你可能是第四个、第五个,而且市场几乎已经被别人占满了。所以当时我就想了一个思路——“免费”。
当时我做免费的时候,根本不像大家后来总结的那样,所谓的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实话说,当年我们也不知道怎么赚钱,但实在是黔驴技穷。所以当时我就在想,我能做到的唯一不同之处,就是他们收费,我们免费;他们有免费版本,我们就终身免费。
当时不仅我的对手认为我疯了,我的投资人也都认为我疯了。后来我跟投资人讲,我说没办法,我们必须要跟竞争对手不一样,哪怕只有一点点不一样。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一点点不一样,我们才击败了所有的对手,变成了当时中国杀软领域的老大。我们在商业模式上做了很大的创新,用句俗话说就是,人人家很贵我很便宜,人家收费我就免费。今天互联网行业所有成功的例子,都可以归纳到这两点里面。
很多人在创新的时候往往拘泥于概念的纸上谈兵,却忘了创新的内在价值。我建议大家不要去追逐概念,创新应该是在以下两种基础之上建立的:
· 首先,它要足够有潜力,有利可图,能带来增值,能让人兴奋。
这是指要发现用户的刚性需求,发现用户在使用目前产品的过程中不方便、不舒服的地方,你要对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做出改变,提升这个产品的价值。Think Different,从刚性需求中做出创新。
· 其次,这个创意要能改变固有的范式。
比如改变用户习惯,将用户的体验变得更容易、更简单;再比如,改变企业商业模式,人家很贵,我很便宜;人家收费,我免费。微博就是通过140字的发布限制改变了商业模式也改变了用户体验,最终获得成功。
反过来说,我不看好那种不可持续的idea,我们也不会做这种机会型生意。这种生意很可怕,即使挣了几千万,却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一块钱在哪儿。而反观那些比较伟大的公司,都一定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用户和产品垒砌的护城河
当我们确定了商业模式,接着就要从用户服务、产品创新的维度把护城河加深,提高竞争壁垒。具体思路如下:
一是用户至上。
用户至上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模式的基础。
到底什么是用户,用户和客户有什么区别,这都是大家经常讨论的问题。在我看来,用户需要满足以下三个特征,才能称为用户:
· 第一,用户不见得向你掏钱。
· 第二,用户要经常性地用你的服务或产品。
· 第三,用户要和企业之间要有连接、有交互。
我们要重视用户关系,先为自己找到一批用户,这些用户愿意跟你保持长期联系,这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基础。此后,我们可以通过卖东西、增值服务、广告等方式去赚钱。
二是在产品体验上做创新
用户至上,获取用户很重要,但是怎么获取用户?怎么让用户尊敬我们、信任我们?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靠做体验。
· 第一,体验一定要可被感知,必须要实实在在把产品做好,用户用起来才能感觉到。
· 第二,体验一定要超出预期,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是一个选择过剩的年代,产品同质化特别严重。过去我们卖的是功能和价值,但今天卖的是一种超越用户预期的能力。如果不能做到技术的持续创新,在科技行业是难以为继的。
· 第三,产品设计要锁定用户需求。离开了用户需求的用户体验改进都是耍流氓。很多成功的产品,是强需求,所以会有用户。用户体验的核心不是设计,而是用户需求;用户体验都在细节,做体验一定要关注细节;用户体验一定要聚焦,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总之,在体验为王的时代,谁能够掌握好体验的力量、从细节处改善,谁就可以做出一个受欢迎的产品。有的时候,它甚至能颠覆一个产业、改变一种格局。
我的团队组建哲学
雷军说过,他在成立小米公司之初非常明确一点,“要找一群相当靠谱的人”。于是他拉了一个名单,打了近百通电话。
其实找人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在雷军播完这一长串电话的四年后,小米成为了徐小平口中“人类历史上达到百亿美元销售,百亿美元估值发展最快的公司”。
按照我的准则,我找合伙人,一定是要找最优秀的人、最会学习的人,也就是乔布斯口中的A级人才。比如,在手机的研发团队中,我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如果这个人不够聪明、不善于学习,是很难完成这项工作的。
合伙人必须在问题发生时懂得问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互相推诿;必须充分信任和尊重彼此,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你觉得既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欺负”他,又恨不得与他执子之手合伙到老。甚至你的合伙人会比老婆更懂你,不用太多交流,一个动作,一个决定,尽在其中。
在遇到不可多得的人才时,我一定会把员工变成合伙人,将他的利益与公司利益绑定在一起。比如,万科2500多个骨干员工持有了公司超过百分之四的股票,成为了万科的第二大股东。从员工转变为合伙人,这种转变更好地解决了投资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分享。这些股东拥有职业经理人和事业合伙人二合一的身份,既为股东打工也为自己打工,与公司的利益变得一致了。
我常对投资人说:设计一个吸收人才的蓄水池,把新人的利益与企业的未来紧紧捆绑在一起,这样大家做事才会有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产生出来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被稀释掉的价值。
我和马云最大的差距在哪?
一个人要成功离不开领导力的不断打磨。打磨领导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管理、带好团队。为什么我最近这么关心领导力这个问题,因为随着公司的发展,我越来越觉得这件事对我是一个限制。
客观的说,我跟马云是有差距的,如果比懂技术、懂产品,可能马云不如我。但是马云更懂领导力,更懂人性,所以他可以驾驭更大的事业。
最近我常在思考一个问题,现实中有两种领导做派:
一种是“强势型”,领导很能干,什么事都有主意,底下人只要照办就行;另一种是“无为而治型”,领导越弱,底下人就成长得越好。
既然道理都对,然后我就思考该走哪条路呢?这对我是个挺大的问题!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说实话是不受待见的。现在传递的信息吹牛成份大,目的是给大家信心,给团队信心。但反过来,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弱项上做一些总结和反思。
本文"千亿估值背后,从周鸿祎的兵书推演360的剧本"为卖家资讯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于: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w.com/news/article/35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