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交行首次推出“手机信用卡”产品,成为业内第一家信用卡产品全面迁移至移动端的银行,从信用卡的发行审核到使用,全生命周期均在线上进行;紧随其后,以联合国环境署、蚂蚁金服作为理事,成员包括ofo、家乐福乃至黄焖鸡米饭等多家企业在内的“无现金联盟”近日成立。蚂蚁金服CEO井贤栋表示,未来蚂蚁金服将每年投入不少于30亿元优先支持无现金联盟商家,希望用5年时间,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
完全实现数字货币取代纸质货币的“无现金社会”确实“看上去很美”,但 “无现金社会”的背后远不止是银行卡类产品线上转化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风生水起,那么,我们离“无现金社会”究竟有多远?
移动支付风生水起
近日,两名男子在杭州一连抢劫了3家便利店,仅抢到1800元现金,这一颇为戏剧性的新闻在朋友圈里刷了屏,这也正是移动支付大行其道的一个缩影。从餐厅到便利店,从出租车到煎饼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将手机当成钱包来使用。
相关专家也表示,货币随着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社会组织形态演变而不断进化,无现金社会是货币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
从市场反馈来看,交行“手机信用卡”在两个月的试运行中,先后获得83.3万的客户申请,30秒内81%的客户得到批核,三分钟内的处理率达到99%,批核率高达到70%,甚至高于传统实体信用卡的批核率;而无现金联盟成立之后,一天内就获得了超过1000家企业的申请加入,其中零钱支付比例最高的地方——菜市场显得尤为积极。
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无现金社会”也曾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虽然对到来的时间、实现的条件等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对“无现金社会”的认知却是完全一致,都认为“无现金社会”总有一天会到来。很显然,“无现金联盟”的成立,是加快“无现金社会”进程的重要力量。
第三方支付“鲶鱼效应”凸显
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为57.9万亿元人民币,相比2015年增长率为85.6%。其中,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38.6万亿元,约为美国的50倍。随着移动支付的全速冲刺,中国已经一只脚踏上“无现金社会”的门槛。
蚂蚁金服集团副总裁袁雷鸣告诉记者,事实上,中国并不是“无现金社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瑞典已经在“无现金社会”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瑞典来说,可能超过97%的交易都是通过电子支付的方式来完成的。其中不到3%的现金交易,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国外的游客过来交易使用的。”袁雷鸣表示,比我们落后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经意识到了无现金社会的趋势,比如说印度,在推出废钞令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电子支付机构就翻了好几倍的业务量。
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孟添表示:“非银行支付机构的‘鲶鱼效应’使得中国在无现金支付领域拥有了活跃的市场主体,这大大加快了相关技术更迭与无现金化的速度。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发放了267张支付牌照。2010年以来,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保持在50%以上的年均增速迅速扩大,通过7年的发展,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已经成为全球的领跑者。”
此外,中国对“无现金社会”的探索,似乎要比其他国家步伐更大、步履更快、接受度也更高。国际咨询公司毕马威此前发布的《全球消费与融合调查报告》显示:全球6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移动钱包业务,而中国的比率则高达84%。杭州更是98%的出租车、超过95%的超市和便利店、超过80%的餐饮门店以及美容美发、KTV等行业都支持移动支付。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杭州城内的乞讨者也采用移动支付,请不要感到奇怪。
本文"中国“无现金社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卖家资讯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于: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w.com/news/article/342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