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网商银行是什么?支付宝网商银行是支付宝推出的一款集存款、贷款、转账、理财于一体的线上金融平台。简单来说,银行可以实现的功能,支付宝网商银行都能实现。而且,银行业务需要到柜台去办理,支付宝网商银行所有的业务都可以在手机上办理。坦白讲,支付宝网商银行给实体银行带来很大的冲击。
网商银行是指阿里旗下的网商银行,2015年6月25日,作为银监会批准的中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之一,由蚂蚁金服作为大股东发起设立的浙江网商银行正式开业。
支付宝网商银行主要业务
1.支付宝网商银行存款
网商银行没有线下实体,存款来源于线上,基本只有两种可能:其它银行网上转账和支付宝转账。决定用户存款去向的主要因素是利率和便捷性。网商银行存款利率比常规银行高一些活期的利率是0.385%目前常规银行一年定期利率也才不到0.2%。
2.支付宝网商银行贷款
网商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金额比个人信贷会大很多,也是网商银行依托阿里体系能够触及的领域,因为有淘宝店铺在,所以信用贷的风险会降低很多。
3.支付宝网商银行提现
支付宝提现收费后,网商银行提现依旧免费。目前可以实现把支付宝余额的钱转入到网商银行,然后再从网商银行转出到自己的银行卡,即时到账,但是只能提现到自己的银行卡。
19家银行联手苹果支付,矛头指向支付宝、微信!
15家银行再度联手三星支付,对抗支付宝、微信!
银行联手苹果、三星,打劫支付宝、微信市场!
被太多媒体这样进行报道着,这个社会太浮躁了,银行与一群卖手机的抱在一起,恐怕只会越抱越冷!
在中国搞金融,谁都想试试。90%的互联网企业都想搞搞金融,90%的传统企业都想搞搞“互联网+”,就连外国卖手机的也要来中国倒腾倒腾。
2月18日苹果支付入华,3月29日三星支付入华!三星,苹果将他们的支付系统挪到了中国。银行们想靠苹果、三星的影响力去发展自己的支付业务,三星、苹果则最主要是还是想多卖点手机,附带赚点手续费,最好搞点什么数据就完美了。
两个盈利组织、两个都要“搜刮”老百姓的机构联手,有前景吗?基本没戏。
单纯以手机硬件作为入口进入支付行业,这应该是10年前做的事情。马云搞了十多年用电子商务作为入口,打造了整个生态链才撑起今天的支付宝,马化腾搞了十多年社交,黏性大到马云都触碰不了,才撑起今天的微信支付,所谓的苹果支付、三星支付,如果没有银行撑腰,充其量只能算个玩具。有银行撑腰也只能算三线角色,相比支付宝、微信支付,真的无足轻重!完全不是一个体量。
银行为什么要全力支持一个“玩具”?因为他们真的急了,走投无路。如果说只是一个支行行长或者说分行行长离职,真的不足为奇。但如果总行行长也离职,总行部门老总也离职,一走还走好几个,这一定存在大问题!
为什么急了?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冲击太厉害了,两大银行一年减员近万人,太多业务已经转为线上化,今天同样具有法律效应的电子签证正在飞速融入行业,等整套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完备之后,银行的网点和柜员真的没希望了,你们会从银行曾引以为傲的好员工沦落为银行今天最想抛弃的负担!
最直接的就是支付方面,大家都不刷卡了,银行卡沦为了废品。所以他们想借苹果、三星把银行卡虚拟化,让支付还是走自己的银行。然而这只是一场无谓的挣扎。它们只是一个新奇的玩具,银行太当真,甚至有银行把这当做救命稻草强制让用户绑定,这样下去只会输的更惨。
今天,马云、马化腾开一个线上银行的成本不足线下银行的千分之三,所以他们敢宣称5年内不考虑盈利,但传统银行做不到,因为他们还有千千万万的员工要养家糊口,千千万万的ATM要维护着,千千万万的线下网点要交钱。
马云曾说过,“坚决不动四大行根基。”恩,说的四大行。今天最危险的是什么,是中小银行的根基正在被动摇。实体经济下行,中小企业贷款坏账率高,银行有钱不敢放,不放就不盈利。大量中小银行开始瞄准个人信贷,这可是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苏宁、国美、万达,P2P正在拼命做的东西,互联网巨头已经正面和银行杠上了!
个人贷款,京东白条、金条、花呗、借呗、任性付、微粒贷,完全能满足我的消费小额贷款需求,而且方便、高效、最关键还承诺赔付。加上巨头们都在疯狂扩展场景,借他的钱还是在他那里用掉,我为什么要找一个“第三方”的银行?
没有黏性金融场景,没有更好的服务,银行就算联手整个世界的各种手机Pay,也无济于事。
前天,刘强东宣布京东白条独立运行的一刻,意味着他正在跳出京东自己的体系,做属于全生态所有人的金融品牌。今天刘强东开了马云一枪,明天马云踢了刘强东一脚,遭殃的还是银行。
我们再来看三星、苹果,苹果支付在美国并没有什么人用,三星支付在韩国稍微好点,而作为中国的支付宝已经出海了,正布局全球,支付宝的海外支付业务在去年就已经超越paypal2倍以上!三星、苹果,恐怕后院都难保!
本文"揭秘支付宝网商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冲击"为卖家资讯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于: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w.com/news/article/27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