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机扫码支付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从商场超市、连锁餐厅到打车租车、路边煎饼摊都会看到扫码机或二维码。近期银联联合银行推出的手机扫码,在消费、转账的基础上,推出银行取现和增值服务,真正实现消费、转账、取现的统一。不过,专家提醒,在移动支付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需警惕其背后的陷阱。
扫码支付已成为移动支付的重要方式。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251.11亿笔,金额达3687.24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业务笔数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85.82%和45.59%。
同时,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钱包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对日常消费场景的不断覆盖,2016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1639.02亿笔,金额99.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3%和100.65%。
在扫码支付越来越普及的同时,风险也相伴而生。二维码因为贴近人们的生活,并且信息的隐匿性导致用户无法分辨信息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因而容易被利用进行诈骗。
中国银联二维码专项工作团队助理总经理海涛提醒,扫码支付有一定风险,消费者在使用主扫模式时可能会遇到假的二维码,里面可能含有木马,扫码后会进入钓鱼网站,威胁着人们的财产安全。
此外,现在市场上流行的聚合支付,将微信、支付宝等机构的二维码合二为一,也存在巨大的风险点。
海涛表示,聚合支付很多是没有拿到牌照的机构,利用科技创新的名义和“互联网+”的噱头,突破监管红线。因为不是正规的收单机构,涉及资金的二次清算,扫码后资金没有进入商户而是去了第三方聚合机构,沉淀资金风险很大。这也是为何银联对聚合支付比较审慎的原因。
国内二维码多源自日本
如今,二维码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也养成了随手扫码的习惯。然而,真正了解二维码为何物的人却寥寥无几。
简单来说,二维码是由黑白小方块组成的平面图形,经过加密和解密技术,简单的黑白相间的二维码可以传递文字和数字信息,便于记录、识别和信息交互。据中国二维码标准联合工作组、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执行主任张超介绍,二维码技术其实并不复杂,各种二维码“码制”仅是数学算法上的不同,技术上门槛不高。二维码与条形码都可以作为产品的“身份证”,用于物品的统一管理和追踪溯源。
据了解,国外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现有的一维码、二维码码制达到250多种。其中,日本研发的QR码是我国最为人所熟知的二维码码制,比如微信、支付宝等,我们能够看到有二维码的地方,基本上都是QR码。
二维码大国“成长的烦恼”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基本等同于二维码个人用户,这意味着我国二维码个人用户数量应接近7亿,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欧洲人口的总数。
360企业安全研究部高级研究员、首席反诈骗专家裴智勇表示,二维码用肉眼无法区分,加之公众对于二维码普遍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近期涉及二维码的安全事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未来二维码可能成为个人信息安全和通信诈骗新的高发区。
近期,部分城市居民区里出现了不法分子张贴的伪造交水电费的二维码通知单,大街上出现了车辆被贴假二维码交通罚单、伪造共享单车二维码等现象,有群众扫码后上当受骗。此外,多地还发生了消费者扫商家二维码泄露个人隐私信息或遭到微信盗号等事件。更有甚者,有网友在网购退货时,被人诱导通过支付宝扫二维码等形式骗走近18万元。
需重视产业规范及安全保障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我国二维码产业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别。应出台相应产业发展政策,推动二维码的统一注册和认证,推动二维码标准规范的普及,下大力气推动自主码制研发和普及,促进本土二维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崭新力量。
据了解,虽然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二维码技术上起步较早,但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爆发,目前中国二维码在个人应用层面上的使用率在全球是遥遥领先的。
“近7亿的用户基数,3000多万绑定二维码的企业公众号,我们不得不重视二维码产业发展以及安全保障。”张超说,当前最为流行的QR码,对于全球都是免费且开源的,经过20多年的产业布局,目前在普及和推广上相比其他码制有明显领先优势。然而,QR码始终是国外的专利,从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角度长远考虑,我国依然需要推广自主二维码码制标准,以提升我国在全球二维码领域的话语权。
专家预测,在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随着5G和物联网的兴起,二维码的普及度将进一步提高,其应用也将更加多元化。二维码大数据将有望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可应用于社会管理、医疗救助、健康大数据和身份、物体信息识别等方面,市场前景广阔。
“二维码产业涉及码制技术、编码、通讯硬件、码生成和打印设备、读取和解析设备、二维码大数据等领域。”张超说,二维码产业发展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协作,共同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本文"二维码背后隐藏陷阱,扫一扫需警惕"为卖家资讯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于: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w.com/news/article/268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