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五一假期前,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对阿里的8000北京员工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讲话。马云表示,今年整个集团的员工数不会增加一个人,出一个进一个,我们Freeze我们的HC,目的很简单,就是把我们的队形整一下,我认为三万多人已经足够了。
对于有些公司已经到了八万人,马云称,上帝祝福他们,希望他们越做越好(注:今年初,媒体爆出马云讽刺京东是个悲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员工太多会拖垮京东。当时京东员工5万人,而阿里收购加起来是2.5万人,如今阿里是三万多人,京东难道已经8万人?)。"八万多人做的那个业务,我们完成它那个业绩的时候,才一点儿人。不是人越多越好,自己的人越多,为社会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少。"
马云表示,在阿里巴巴整个生态系统的销售GMV,在低于十万亿人民币的时候,员工不超过五万人,去年我们是2.4万亿,未来我们要完成再增加7.6万亿。我们希望五万名员工去实现这个理想,包括海内、海外。
马云曾经讲过,到阿里102岁,也就是2100年时,员工数不能超过5万名。但现在的阿里已经是拥有3.4万名员工的企业帝国了。而这从阿里巴巴成立的1999年到现在才不过16年。
马云的目的真的这么简单吗?看看整个演讲,除了给北京员工鼓劲,用理想凝聚人心之外,对北京的重视溢于言表:“只有在北京深深扎住,才能够对中国有所影响,这辈子才不会白活。”
无论阿里要做怎样的战略调整,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现在的阿里。阿里巴巴去年第四季财报显示,集团收入同比增长40%,至262亿元人民币(合42亿美元),营收增长放缓。股价承压,已从去年每股119美元高点跌至85美元左右,公司面临降低成本压力,并作出一系列的减支行动。阿里集团在美IPO以来,大举进入影业、健康等多个行业,伴随着在不同领域的快速扩张,集团管理与人才短缺已成燃眉之急。
适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李克强总理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并提出“互联网+”战略,期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阿里成为“互联网+”战略的高速践行者。“互联网+”战略同样催生各类垂直电商的风起云涌,资本市场趁机推波助澜,专注细分市场的垂直电商一时引领趋势。而以阿里为代表的传统综合性电商平台为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优化团队、精兵战略成为必然选择。
“互联网+”战略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潮,一时间仿佛互联网可以和任何传统行业轻易结合,重塑传统行业辉煌,实现产业升级、凤凰涅槃。
相对传统行业,我国的互联网行业确实是最具市场特征、竞争最充分的行业,在几波互联网浪潮中诞生了一大批国际市场认可的互联网企业。但是,我国互联网企业所根植的社会环境与支撑“互联网+”战略发展所需的完善市场环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互联网本就是产业的高级形态。这也决定了我国“互联网+”战略必然首先是与第三产业的结合,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最容易落地实施。其次才是互联网与第二产业的结合,也就是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最后才会是互联网与第一产业的结合。
然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谈何容易。改革走到今天,难啃的都是硬骨头。制度性问题和社会文化运行交织在一起,转型步履维艰。
在国家工商总局与阿里的假货事件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双输的结局。阿里才16岁,假货怕有千百年了。这个中国资深社会问题,既不因阿里而来,也不会因阿里而去。有没有阿里,它都在那里。执法部门因此损失了权威,阿里则遭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惩戒,中国互联网行业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严峻。
其实,阿里们生来本就和中国经济社会俱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决不会因为有互联网光环就能置身事外。阿里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在新常态的今天,经济下行,阿里们岂能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