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近两个月又一次掀起贷款的风潮。这或许意味着新一轮收购大战的来临。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官方微博消息,知情人士称,腾讯正把计划中的20亿美元银行贷款规模扩大至30亿-40亿美元。此前腾讯正在就20亿美元贷款与银行展开谈判。腾讯正寻求筹集资金用于更多收购、以及在金融服务等新领域扩张。
在去年11月,腾讯曾获得15亿美元的银行贷款。去年负责安排腾讯15亿美元贷款的5家银行,将再度安排这笔20亿美元的贷款。这5家银行是:花旗集团、澳新银行、中国银行、汇丰控股有限公司以及瑞穗金融集团。
阿里在上月初确认获得了30亿美元的5年期贷款,称贷款将用于“一般性的企业目的”。但外媒报道称,这笔贷款也将用于包括收购在内的扩张项目。
而在4月12日,据彭博社报道,百度负责媒体事务的一名高管透露,该公司计划贷款10亿美元,期限为五年,但他没有进一步披露更多细节。
如果以上消息属实,也就意味着,近一个月内,BAT在债权市场上融资80亿美元以上。这些资金可能大部分将用于并购。
互联网巨头实际上都不差钱
实际上,国内互联网巨头账上现金充足。腾讯年报显示,截止2015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净额为人民币191.14亿元。于上市投资公司权益(包括联营公司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合共为人民币980亿元;
百度季报显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其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总额为人民币713.46亿元(约合110.65亿美元);
阿里最新财报也显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阿里巴巴集团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总额为人民币1115.18亿元(约合172.95亿美元)。
数据表明三巨头个个都是富得流油,账上躺着大把现金,并有很多短期投资可随时变现。
不缺钱为什么还向银行贷款?
三巨头都不缺钱,那向银行借款是出于什么考虑,而且是美元借款?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很多互联网企业,尤其是比较优秀的志在上市的企业都使用了VIE股权结构,以解决企业融资与ICP牌照的矛盾。互联网企业往往在开曼群岛等离岸地设立控股公司,在境内再开设外商独资子公司,通过一系列协议控制注册在国内的持牌公司。
这样既可以方便海外上市,又可以满足国家对于互联网牌照的管理要求。上市的主体是设在海外的控股企业,股份通常以美元计价。
BAT目前国际化程度不足,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美元收入。在收购国内设立VIE结构的互联网企业时,以及在海外进行业务拓展和并购时,都需要美元进行支付。而将境内大量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则要面对复杂的换汇过程与外汇管制。
这时候,互联网巨头通过银行的美元贷款解决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通过海外银行进行美元融资利率较低,经济划算。以百度为例,消息人士称,4月份百度的贷款承销商为花旗、德意志银行和汇丰银行,贷款包括5亿美元定期贷款和5亿美元循环贷款,利率比伦敦银行同业拆进利率高110个基点。
目前伦敦银行一年期同业拆进利率约为1.23%,加上110个基点,年利率约为2.33%。相比之下,目前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利率为4.35%,5年期贷款利率为4.75%,资金成本差异非常明显。
80亿美元流向何处?
BAT三巨头的80亿美元贷款,最终流向可能在两方面:并购、拓展海外市场。
(1)并购与投资
并购与投资可能是耗资最多的用途。对于百度而言,目前正在发力互联网金融领域,robin亲自督阵,最近又挖到了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门的高管充实到百度金融业务群,百度金融正处于大干快上的阶段。
与腾讯与阿里的金融布局相比,不论是涉入领域的广度还是发展规模,百度已经落后不少。在理财、第三方支付等领域,市场格局已经比较稳固,腾讯与阿里优势比较大。在直销银行、消费金融、股权众筹等领域,百度还有机会。通过收购进行拓展,补足账户体系不足的缺陷,增加金融消费场景,培养用户形成生态,或许是百度可以选择的方向。
对于腾讯来说,收购也是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步骤。腾讯与阿里的竞争已经是生态系统的竞争。对于前景好的新业务进行投资并购以及早确立领先优势,以及对于本身生态系统的某些弱项通过收购进行补强,都是理想的选择。
例如,在腾讯占据优势的泛文娱领域,腾讯可能会继续对IP、新平台等进行投资,以巩固竞争优势。而在网络银行等相对于阿里已显落后的领域,腾讯也可以通过收购的方式拓展场景和用户,以图迎头赶上。
阿里就不用说了,在市场上向来是买买买的典型,而且收购的领域非常广泛。数据显示,2015年阿里巴巴投入183亿美元投资了超过65家公司,斥资50亿美元收购了8家公司,花费25亿美元投资了15家海外公司。
可以预计阿里2016年还会一直买下去。如此巨量的投资当然需要进一步补充资金。
(2)拓展海外市场
BAT都将国际化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向银行借款募集的资金预计将有一部分用到海外市场进行业务拓展。
微信肩负着腾讯国际化的梦想和重任,目前海外用户已经接近2亿,但相较于Whatsapp和FaceBook等竞争对手依然有很大差距。微信在东南亚地区有一定的普及度,但在欧美市场缺乏作为。
预计腾讯会进一步通过加大投入来推进微信的国际化,另外在文娱领域腾讯也会有一定的海外拓展计划。
阿里国际化重心在于电商。淘宝、天猫在海外用户中使用度不高,而阿里在美国投资的一些电商目前也不温不火。财报显示,在2016年财年,阿里国际业务总体营收只占阿里总业务营收的8%。
预计马云推进阿里国际化的意愿不会停止。最新动作是阿里5亿美元收购了东南亚最大电商平台之一Lazada的控股权。预计阿里会继续在电商、物流等方面继续推进国际化的尝试。
百度在海外有一定的业务,如在美国进行人工智能与无人车的研发,百度地图开启了国际化进程,百度官方数据也显示其移动端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超过2.6亿月活跃用户。目前百度将工具类产品作为推进国际化的重要棋子,百度魔图、DU Battery Saver、DuSpeed Booster、Simeji等移动工具在海外有一定的用户。百度搜索业务虽然在日本的推进很不顺利,但依然推出了葡语、泰语等多国语言的搜索。
预计在搜索、移动端工具、人工智能等领域百度会继续砸下重金进行海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