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当当读书的布局,在读书应用社群里,通过各种读书活动,培养用户的阅读习惯,发掘阅读KOL,一是方便有直接需求的用户,给出最便捷有效的阅读指导攻略;另一方面也为作者和出版方,提供使用互联网手段低成本的推广,发布书讯,发起线上读书活动,图书讨论书吧,线下读书会等等,种子读者抢先书评,引领行业。
昨天,,“当当读书”在北京搞了一场极为小型的媒体沟通会,在会上,当当正式发布了当当读书APPV5.6新版本,同属也发布了沉淀了5年的当当数字阅读的观察报告。这也是当当在宣布私有化之后首次在电子阅读产品上的首次对外发布。根据当当数字阅读的数据显示,80后成为电子阅读的主体生力军。
在2010年时,尼葛洛庞帝预言纸质书将在五年内消失,时至今日,尽管纸质书市场日渐衰落,但电子书的的春天还远未来到。从硬件设备看,电子书阅读器的销量在2011年达到顶峰,从2011年开始逐年递减,2011年当年的电子书阅读器的出货量为2320万台,2015年下滑到780万台。根据Statista的预测,2016年的电子书阅读器销量还将下滑,大约为710万台。
早在2009年,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电子阅读器年销量就达40余万台;到2010年,年销量成功突破100万台,市场规模仅次于全球电子阅读器第一大市场美国。
在2013年6月Kindle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其实中国近400家公司进入该行业,其中品牌厂商超过40家。但国产电子书阅览器最大硬伤就是内容,在电子书的整条产业链都还没有真正形成“终端、内容”的结合。而即使汉王、盛大等厂商推出了自己的电子书平台,其图书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当当阅读这个目前国内最大在线网络书店相提并论。
内容不足限制了电子书在国内的发展亚马逊在中国也面临着内容的问题。
2015年中国亚马逊销量前100的纸书当中,抛去8本填色书、儿童绘本和单词书之类不能Kindle化的书之后,还有15本缺少Kindle版。相比之下,美国地区刨去填色书和儿童绘本,只有一本书找不到Kindle版。过去两个月里,14本2015年的畅销书推出了Kindle版本。此时距离它们发售最少也有3个月。
畅销书都不齐,小众一点的都更别提了。亚马逊在美国花了五六年才让Kindle成为出版业默认的同步发行版本。中国的电子化比例还差太远。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大部分常买书的人还没法接受它。在这样的情况下,亚马逊继续实现自我突破的动力也略为有些不足。无论软硬件、内容生态还是分发方式,最近几年都没有太大突破。
相比之下,当当阅读要接地气的多。当当数字馆2011年上线,5年数字书复合增长率354%,去年当当读书电子书的下载量过亿册,借阅量过千万,APP累计用户近两千万。当当的纸书购买者中,60%的人有意愿获得免费电子书,20%选择了下载获得免费赠送的电子书,另外10%的人选择了加价购,加两三元下载电子书,还有限时借阅后1-3天续费的高达28%的比例。
在试用了当当读书的APP去年尝试了社区化导读功能,按读者兴趣为其推荐优秀的精华文章,书摘、书单。基本上,当当做到了现在每天人均打开使用近10次,一天1个小时,(2015年8次/日打开,平均时长50分钟)将浅阅读逐步“勾引”到深度阅读,从各方面消解阅读屏障。由此,当当读书社群每天产生超过6000万条数据,4000篇优质文章,超过50000条评论,应该说,这也是当当用户对社群阅读方式的认可。
其实市场对于当当,始终处在一个低估的状态。作为国内老牌电商之一,当当在图书领域的霸主地位,一直都没被撼动。来看一组数据吧,当当读书拥有35万册正版出版物数字版权,2万余部签约原创连载及完本作品,独家写手资源,高品质外文原版数字资源、优质动漫及绘本资源;已经初步建设当当自出版平台,已经有超过2000个作者入驻,支持纸电出版一体化。相信这组数据已经让“友商”冒汗。而当当研发的未来售卖模式:纸书+电子书+原创连载→纸电联动销售+单本付费模式+打包付费模式+单篇打赏,也让电子书的运营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版权分发贩卖→阅读生态链+优质内容PGC+UGC+增值产品,由此,图书销售→数字阅读产品+阅读导购+IP衍生+社群营销。这样一个流程到运营再到商业模式的改变,再加上强大的版权支持体系,相信,当当的此番出击会给整个电子书带来一个新的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