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网红”一词彻底爆红。这个过去的社会边缘现象正式步入大众视野。不管你期待也好反感也罢,网红以一往无前气势走上了产业化之路。当你还在谈论TA是低俗还是高雅无聊还是有趣的时候,她/他已经开始谈论创业、BP、融资、商业合作。
自律执法双管齐下 违法违规将被“拉黑”
最严整顿给网红经济戴“紧箍”
今年被称为“网红经济”元年,然而,最近文化部、广电总局等部门对于“网红经济”的系列动作可谓频出重拳。从文化部公布涉黄涉暴网络直播平台查处名单到广电总局要求《Papi酱》系列视频下线整改,再到如今针对网络直播监管工作陆续铺开,近期官方针对“网红经济”频频发力。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这是国内“网红经济”火爆近三年以来,最严厉的一次监管风暴。
文化部、广电总局等部门为何选择此时重点整顿“网红经济”?“最严监管”对“网红经济”及其衍生产业影响几何?
“网红”行业频越“雷池”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网红”一词也以其独特的娱乐互动模式进入网民日常生活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网络直播企业有200家左右,且行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而有“第一网红”之称的“papi酱”也拥有千万粉丝,影响力巨大。
然而,“网红经济”在创新网络呈现模式,获得强大用户群体的同时,也开始逐渐“变味儿”,频频越过“雷池”,展现出诸多隐忧。尤其是2015年以来,网络淫秽色情事件频发,甚至还出现多起涉毒、涉赌、涉暴犯罪事件,给网络治理带来巨大挑战。
“网红经济”之所以乱象频发,原因在于缺乏事前审查和规范机制。以网络直播行业为例,早期的网络直播平台在运营模式上较多推行“全民直播”模式。这种模式允许注册用户在未经身份确认以及内容审核的情况下,就能进行视频直播。这就为网络主播以色情等形式吸引粉丝和流量提供了客观条件。对于这种情况,虽然大多数直播平台都会事后作出处理,但由此产生的恶劣影响已经在社会形成不可扭转的局面。同时,这也为网络执法造成困境,相关部门往往只能在事件发酵之后才能进行“被动”执法。
最严监管要动“真格”
基于“网红经济”的诸多“乱象”,实施规范管理的声音由来已久。因此,对于“网红经济”的监管规范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从监管的具体动作来看,官方此次突破以往“事后”执法的做法,着力点在“预防式”监管。
以4月13日百度、新浪、搜狐等20余家从事网络直播的主要企业共同发布《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为例,该公约从6个方面进行规定,包括自4月18日起,各平台新申请主播要按照公约要求进行认证。所有直播房间必须添加网站Logo(或名称)和时间的水印。对所有直播内容进行不少于15天的存储。加强对主播的培训及引导,建立主播黑名单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公约虽是“自律”,却有着相关执法部门的“背后指导”,动“真格”的意味明显。比如最受关注的“建立主播黑名单制度”,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就表示,将在5月公布第一批主播黑名单,被列入名单的主播将不得再被网络直播平台雇用。这对许多“网红”的震慑作用可谓不言而喻。
网红经济看清“风向”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网红经济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短期内该行业或许将加速扩张。在这种大趋势下,官方清除网络监管真空,引导网络规范发展的意图十分明显。
可以预见,加强规范管理将成为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网红经济”发展的主要基调,对于从业者而言,能否看清“风向”,把握“风向”,则是其能否长远健康发展的关键。
对此,4月25日,papi酱在面临整顿后的最新一期视频中已经没有了过去常见的“粗口”,给网红经济的转型规范发展带了个好头。而新浪、搜狐、优酷、百度等20家网络直播平台共同发布公约,本身就是就是对有关部门净化网络风气、加强网络监管的响应。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造成“网红经济”的重新“洗牌”,一批规范发展的网红平台将会迎来新的机遇期,实现长远发展,而一批过去依靠“擦边球”模式吸引流量的平台恐怕不可避免会被淘汰出局。
对此,业内人士对监管趋严多展现积极态度。公约的发起方之一“在直播”CEO吴哲曾表示,此时主动出击进行自我约束,即是顺势而为,帮助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也是主动迎接改革阵痛,避免危机积累过多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同时,这也是对社会环境负责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