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步入2016年以来,生鲜电商行业依旧是发展缓慢,成为了看似前途无量,实则举步维艰的“鸡肋”市场。近期,由于屡获资本的青睐,生鲜领域顿时又热闹了起来。
“生鲜风”又来了?
从投资情况看,似乎的确如此。最近,有网媒称,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主营进口水果的生鲜电商“天天果园”已获1亿美元左右的D轮融资。在这之前,易果生鲜完成了阿里巴巴及KKR集团投资的C轮融资,自称为生鲜电商行业迄今最大笔融资;2015年10月,获得C轮2.2亿美元融资的中粮我买网,完成首笔战略投资,入股有机生鲜宅配电商“良食网”;“U掌柜”获3000多万美元B轮融资。融资金额的巨大,不得不让人再次审视这个行业的变化。莫非一度被称为行业最大难题的“易损耗和非标准化”已经找到解决方案?
在投哪儿创始人陈秋东看来,现在不少生鲜电商已经可以把损耗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有一些企业在解决非标准化的问题,比方说将其做成净菜,但为何至今还鲜少有公司能在这行获得盈利,原因还得归结于客户本身对产品、服务很挑剔,想要让客户高频次购买,有一定的难度。
另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生鲜行业业内人士称,“对于投资额,其真实性仍有待商榷。另外,很多平台再获巨额融资,不一定代表这个行业最近很火很乐观,也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前一轮融资的钱烧完了,为了继续生存,不得不再烧钱。”
面向消费者的生鲜电商想要长久,全靠资本?
理论上来说,生鲜电商的确市场广阔。天天果园创始人王伟就曾对外表示,中国的生鲜市场有2.5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但在投哪儿创始人陈秋东看来,生鲜电商供应链环节复杂,落地很难,特别是面向C端(消费者)的,因为消费者本身对产品、服务很挑剔。
“目前在B2B环节,无论是基地到商家的,还是基地到市场的,都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格局,因为B2B环节相对比较短,而且单个商家的进货量大,去中心化后,能够有一定的盈利。”陈秋东说,相对而言,面向C端的打法就多了。
他举了几个例子,比方说,有创业公司去小区建立小门店,线上下单线下提货或配送;也有创业公司通过整合菜场的资源,将菜场作为中转站,进行配送。陈秋东透露,自己曾于2014年花了一年时间看项目,但最终却决定放弃了。
“面向C端的生鲜电商想要长久持续发展,需要非常大的现金流,未来,这还是巨头的天下,小公司想要做好很难,一旦做好了也大多是被巨头收购。”陈秋东说,除此之外,放弃投资这类项目还有一个原因,因为生鲜电商创新壁垒不高,很容易被拷贝。
另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生鲜行业业内人士称:“看好未来生鲜电商的市场,但过程会比较艰难。”该业内人士透露,自己做的也是生鲜电商,但不直接面对C端,而是利用其海外渠道为B端(商家)供货,“不少大型生鲜电商平台都是我们的客户。”
围绕生鲜电商的配套,反而被投资人看好了?
“易损耗和非标准化”一直是生鲜电商的最大行业难题。既然巨额投资连连,莫非这一问题已经找到解决方案?
的确,损耗控制在近两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天天果园创始人王伟曾对外举例,以前天天果园的配送方式是“一次性泡沫箱+干冰”,水果生鲜损耗率在5%左右,后来改进为“保温箱+干冰”,水果损耗率一下子降到了0.2%。很多消费者对配送方式的改变,也有切身的体会。
但仍有人想在降低物理损耗的同时,把品质损耗也尽可能降低,最近,浙江省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胡永祥就看好了一个有关生鲜电商配送新材料方面的项目。
“很多生鲜在运送过程中,需要外界干预才能达到控制温度的效果,但这家公司想要通过研发相关材料,以更低的成本去保持较好的冷链条件。”胡永祥说,如此一来,无论是物理损耗,还是品质损耗,都可以有所下降。“这属于生鲜电商行业的配套,既然大家时兴在生鲜电商领域挖金矿,而挖金矿又需要工具,为何不从研发更好的工具着手?”胡永祥说。
资本需求量大、用户挑剔、易损耗和非标准化问题还未完全得以解决……既然生鲜电商的瓶颈依旧存在,那为何巨头还是如此看好?陈秋东说,巨头布局生鲜电商,最大的原因还在于,目前很多电商品类市场已经被瓜分,还剩下海外、生鲜两大板块,格局还未定。
面对如今发展迅速的生鲜电商,国家政府也是十分的重视。对生鲜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实行税费减免政策,还专门设置了绿色物流运输通道。并且,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均重点强调了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交易方式、加快冷链物流的发展等工作,这都对生鲜电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利好的政策环境。
生鲜电商着实是个又香却又难啃的大骨头,但是随着大环境整体向好,综合平台型电商、物流电商、垂直电商、农场直销等多种模式齐发力,生鲜电商迎来大爆发时期也只是时间问题。
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业内人士,都不否认一个观点:生鲜和互联网结合的时代,早晚都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