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务院之后,央行和银监会也开始为消费金融点赞。
3月30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消费信贷产品创新、改善优化消费金融发展环境、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
万亿市场整装待发
自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发展消费金融,重点服务中低收入人群以来,监管层连发4份文件,更是释放出鼓励消费金融大力发展的强烈信号。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转向消费,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而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效手段,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战略措施。
中国居民个人的消费信贷余额为18.95万亿元元,占中国整体信贷余额的份额不过20%。而这一比例在欧美发达国家超过60%。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称,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0万亿,同比增长23.3%,预计2019年将达到41.1万亿。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消费金融的兴起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普华永道发布的《2015消费金融白皮书》显示,大部分消费者倾向于在线申请贷款,尤其是年轻人。
监管机构一定也看到了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时代为消费金融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开展远程客户授权,实现消费贷款线上申请、审批和放贷。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标准化网络小额信用贷款,打造自助式消费贷款平台。
由此可见,监管机构也开始鼓励大数据授信、线上申请、审批的自助式消费贷款平台模式,创新型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或将成为主流。
银行系+电商系=?
实际上,过去的一年内,互联网公司利用场景优势和对线上客户的触达优势,在消费信贷的产品创新上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努力和探索。
蚂蚁金服推出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蚂蚁花呗,正是基于大数据的授信模式,依托电商平台内积累的数据,提供了即时申请、即时审批的服务能力,审批通过后可立即用于购物支付,无缝地与消费购物过程结合在一起。
上线以来,迅速获得用户青睐,引发互联网消费信贷潮流,极大地促进了移动支付和消费金融的发展,释放了社会消费潜力。
在2015年双11期间,蚂蚁花呗的支付交易笔数达到6048万笔,占支付宝交易总量的8.5%,用户在使用蚂蚁花呗后,消费能力较此前有10%左右的提升,对消费拉动起到积极作用。
以蚂蚁花呗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依托自身的电商场景为基础,通过不断拓展场景来聚集线上线下数据,体现了新一代消费金融产品的高效性。
面对这个万亿级别的市场,银行有资金成本、风险识别以及定价能力的优势,固然是消费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同时,互联网公司利用场景和对线上客户的触达优势,推出的各类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同样值得肯定。
一方面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所覆盖的线上消费者是传统金融机构没有触及的人群,在蚂蚁花呗的用户中,就有超过50%的用户此前没有使用过信用卡;另一方面,互联网场景下消费者交易的行为数据沉淀和新技术运用确实有利于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
借着政策的东风,银行系、电商系这两股力量如果能携手合作,将各自的资金成本优势、数据优势、场景交易优势整合,必将不断从各自领域向外扩展,通过贴近消费场景和数据积累推广金融产品及服务,推动中国消费金融向更快捷,更普惠的方向前进,最终实现消费升级和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