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农业产品为纽带,以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手段,融合农业生产、交易、流通、金融等产业要素实现按需订制的“农业3.0模式”正在形成。它将推动农业产业全面升级,实现农业经济要素与经济动力重构。要使这个模式在我国成为主流,不仅需要全力提升农业生产力,更需加快深层次体制改革,尽快打破现有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等的桎梏,尽快推出一套完整的、体现国情的、为国人所接受并主动配合实施的新型土地制度。
互联网技术正在重塑农业的生产方式与产业形态,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组织模式,即“农业3.0模式”正在形成。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地位,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耕地红线压力加大,粮食安全问题日显突出。尤其在世界主要产粮国进一步强化对粮食出口的政治干预,“粮食武器”已成个别国家牵制我国的新型手段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农业3.0模式提升中国农业的保障力与竞争力,以实现农业在细分领域的赶超,不仅关系民众的切身利益,更关乎我国未来的整体发展大局。
农业3.0模式的内涵是:以农业产品为纽带,以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手段,融合农业生产、交易、流通、金融等产业要素实施“订单式”销售,实现“按需订制模式”。简言之,农业3.0模式,是让产品从生产开始即与需求直接挂钩,是农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交融的更高级的农业经济组织模式,这可说是对传统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性、系统性、颠覆式再造。
笔者在这里想提醒的是,农业3.0模式是整体性而非碎片化的互联网应用。农业3.0模式并非简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单一环节上,例如实现农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的销售,而是从生产入手,构建起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农业经济组织的新模式。所以,这是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应用。还有,农业3.0模式是系统性而非叠加式的互联网应用。它并非简单地应用互联网技术于自身,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业经济组织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流程的再造。换言之,农业3.0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之间相互促进的1+1>2的系统性成效,所以是“以信息技术支撑起的农业生态体系”。
毋庸置疑,以信息技术支撑起的农业生态体系的农业3.0模式将引发我国农业各环节的变革。
先说生产方式。农业3.0模式将促使农业经济发展所依托的生产要素结构升级,实现其从依托劳动力要素向依托资本与科技要素的转变。农业1.0模式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个体小农经济,劳动力是关键要素;农业2.0模式是以机械化耕作为主导的规模化经济,农业机械是关键要素;农业3.0模式是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其中,智能化信息技术是关键要素。
次说交易流通方式。在农业1.0阶段,采取分散“购销式”销售,其交易特征是终端销售,产品由生产者先售给终端商后再由终端商售给消费者,由于通过销售环节将消费者的诉求反馈给生产者的信息是滞后和发散式的,生产者很难科学做出生产决策,所以生产者看重“以往经验”。到了农业2.0阶段,采取网上“中介式”销售,其交易特征是实现了销售产品在“空中转移”,实质上是将终端产品的“照片”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给消费者,仍未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这种销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者的盈利空间。而进入农业3.0阶段,采取供应链“订单式”销售,其交易特征是实现了“按需订制模式”,它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产品从生产开始即与需求直接挂钩,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农业1.0和2.0模式下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调节失灵的弊端,为构建起生产者对产品质量、对消费者负责的追溯机制奠定了基础。
再说融资方式。众所周知,农业金融服务功能的严重滞后,早已成了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农业1.0和2.0阶段,由于缺少固定资产抵押物、担保以及信贷主体资金实力弱等原因,农业发展缓慢。在农业3.0阶段,能够借助互联网金融手段对农业主体发挥支撑作用。当然,这种支撑作用离不开国家对土地制度的系统性创新,离不开国家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和重建,离不开未来国家土地银行的巨大支持。
由上述分析可知,农业3.0模式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的战略性重构,推动农业产业全面升级,实现农业经济要素重构,以结构升级带动消费升级,实现农业经济动力重构,进而改变国家传统的补贴方式,实现农业投资模式重构。具体而言,“按需订制模式”要求生产者响应个性化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在客观上推动农业产品升级;农业科技手段尤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介入,推动了农业经济活动实现在经济活动层次上的升级;由此,农业将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型升级。
农业3.0模式最大意义在于实行“按需订制模式”。该模式因其打通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而使生产者可以提前进入消费端,这为生产者给消费者直接提供个性化的生产与服务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将从外部助推消费提供强大的动能。这必将对重构我国农业经济动能产生积极作用。
在农业3.0模式下,农业产业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市场拉动消费需求而获得有力支撑,农产品将会因其具备高附加值、健康、安全的新属性而获得高溢价,农业投资将会因此获得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未来国家可能会因此改变对农业长期实行的“输血型”投入模式,农业投资将由此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就此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
据此,笔者在此提议,可以考虑选择重点省作为农业3.0模式的首推地,比如将黑龙江省作为农业3.0模式的首推地。黑龙江省在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人均售粮等指标居于东北主产区首位,还有不少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因此其农业产业升级步伐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大局。而就总体而言,黑龙江还处于加快农业2.0的阶段,农业基础条件与发展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可通过实施农业3.0模式来进一步激发其发展活力。
当然,推动农业3.0模式需要加快深层次体制改革。农业3.0模式虽然是发展大势,但就客观现实而言,我国的农业还基本上处在“改造1.0、普及2.0、示范3.0”的阶段。农业3.0模式能否尽快成为主流,不仅需要全力提升农业生产力,还需要尽快打破现有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等的桎梏,尽速推出一套完整的、体现我国国情的、为国人所接受并主动配合实施的新型土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