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草根行业,自生自灭了几十年,然后突然在一夜之间,竟然有好几家说要上市?!而且最让资本市场震惊的是,快递企业总部简直就是“印钞机”,现金流强大到足以让任何机构垂涎。
截至目前,申通、圆通、中通、顺丰、百世、韵达、天天、全峰、宅急送、德邦都已经在筹备或者明确表态将登陆资本市场。
上市仅仅是为了钱吗?
NO!是为了苦心经营的价值体系和商业体系不崩塌,我们也可以说是对原有的组织模式和运营体系进行优化和强化。这就是快递公司,尤其通达系快递集体上市的深层次动因!
1.快递业有泡沫吗?
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已经非常尖锐的问题:快递业有泡沫吗?为什么这样问,得从一个现象说起。
“前几年,一个大网点转手就能卖500万元,现在可能连50万就没人敢接手。烫手山芋,一做就亏。”——这是今年年初,上海一快递加盟网点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话。
快递网点越来越不值钱了,干快递赚钱越来越难了。这是一个谁都不愿意公开谈及,但又绝对绕不开的话题。当年的网点为什么值钱?现在为什么不值钱?近10倍的差价,还敢说这不是泡沫?
在很多商业模式中,赚不赚钱和值不值钱是两码事儿。京东亏钱,但股价和估值越来越高;聚美赚钱,但股价却不给力,所以才想退市。具体到快递,网络是公认的最核心、最重要的资产,但同时也是最缺乏衡量标准和价值裁定的资产。对于”通达“等加盟制起家的快递公司来讲,这个问题就更加明显。
好,问题来了:具体到每一个加盟商和网点,其真实的价值该怎么判定?再进一步,我们把这个问题具体化:为什么前几年,一个大的网点转手能卖500元,可现在50万都没人接手?
2.神一样的“接盘侠”
赚钱和值钱是两回事儿。快递网点前几年值钱是因为在总部以及诸多加盟商创业过程中产生的“爆富神话”驱使下,很多人争着入场,想搭上最后一班车,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一拨又一拨,前赴后继,义无反顾。
这些意欲掘金快递、怀抱财富梦想的人,称之为“接盘侠”。正是因为了千千万万的接盘侠,快递的网点估值越来越高。风头最盛的时候,花50万接手一个网点,投10万进行改造,转手就可以卖100万甚至更高。
那现在为什么卖出不去了呢?甚至赔钱卖也没有人买?因为“接盘侠”少了,或者说更加精明了。
“接盘侠”们为什么不冲了?这跟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密切相关。互联网时代,信息越来越透明,人和人之间可以通过N种方式建立起联系。传统的依靠信息不对称赚钱的模式、靠人工传递情报的通讯方式以及靠口传维持的品牌信誉,要么被彻底颠覆,要么正经受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环境下,“接盘侠”们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精明,越来越不好忽悠。当你还在靠经验去裁决一件事情的时候,人家已经在使用大数据建模分析了。
还有一个原因:在早期的“接盘侠”中,能力出众者众,大家都是本着做事业的心态来用心经营。事实上,他们里面绝大多数吃苦耐劳、坚持下来的,都赚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但是到了后期,“接盘侠”的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真正有能力的却越来越少,很多“接盘侠”甚至是抱着投机的心态,用“炒房”的手段来鼓捣快递,最终导致市场越来越浮躁。
与此同时,部分快递公司强推“直营”的做法,也让那些为数不多的有能力的“接盘侠”们越来越没安全感——网点做大做强了,总部就盯上了。自己辛苦种的庄稼,总部凭什么收割?
我们都知道,快递公司的组织模式,以“通达”为例,在业务(权力)层级上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总部是规划制定者,高高占据塔尖;但在财富分配上却呈“倒金字塔”型,越往末端,承受的压力越大,利润越空间越少。
老一辈的“接盘侠”举步维艰;新一代的“接盘侠”要么投机炒作、能力有限,要么迟迟不进场。加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总部在资金投入、产能扩充、营运组织、网络管理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苦心经营十几年搭建起来的网络帝国,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和适应时代/市场的需要,必须做出改变。
3.虚拟价值证券化
在新老“接盘侠”出现断层或者乏力的时候,为了维持网络的稳定和组织体系的正常运行,总部就得“输血”。但对于“持续大规模烧钱”的快递来讲,想要实现大发展,仅靠单纯的机构融资或者网点众筹已经无法满足。
惟一的,也是最好的出路就是上市。
通过上市,将原本虚拟的价值和无形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可以实现网点的保值,稳定人心,防止体系崩盘;另一方面还能通过募集来的资本,扩充产能,带动投资和业务增长,可谓一举多得。
说出到这里,就必须提到一个公司——申通。申通快递(总部)猝不及防的“借壳上市”真真是一步妙棋。
我们都知道,对“诸侯林立”的申通来讲,总部的地位相对圆通和中通稍显“弱势”,甚至有“尾大不掉”之势。对于企业管理来讲,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和境地。为了加强总部的管控力,申通在“股改”和“收权”的道路上也进行了多次尝试,但无奈收效甚微。
总部如何确保管控力?
用什么手段去平衡和统筹各诸侯关系?
基础建设需要钱,网络拓展需要钱,设备更新需要钱…单靠总部在短时间之内不可能拿出这么多,而加盟商的钱袋子也越捂越紧,不见兔子不撒鹰。为保证长远发展,这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哪里来?
申通最终拿出的对策是——上市。为了快速推进和减化流程,采用了“借壳”;而且是以总部的名义借壳,比较轻松的绕过了“加盟商”。如果“借壳”成功,申通不但募集到大量资本(保证投入),还可以借此笼络人心(强化管控)。
更为重要的是,上市后的申通总部资产就都可以根据资本市场的规则进行量化。这种量化或者说证券化的意义不是总部值多少钱,而是将这种量化的标准和体系层层传导给各级加盟商,直至最基层的网点。
如此,通过上市后的虚拟价值证券化,不论是“金字塔”结构的组织体系,还是“倒金字塔”型的分配机制,从里到外,都将被镀上一层厚厚的金箔。原本将要出现的松动迹象,也因为这层“镀金”再次复原并更加牢固。
4.格局失衡-连锁反应;资本竞争-集中爆发
申通“借壳上市”除了相对完美的解决了困扰自身的诸多瓶颈外,对整个快递市场格局的直接影响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曾几何时,上市对于快递公司来讲,还是一个遥远的事情。一方面,资金流强大、且具有众筹优势的快递公司,不怎么缺钱;另一方面,野蛮生长过程中的种种不规范管理,跟上市的“高大上”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快递第一股应该产生在邮政EMS或者顺丰等管理相对规范、组织体系相对明晰的公司。
发展到近两年,在管理和经营模式上已有较大改观的圆通、中通、韵达、百世等先后爆出上市传闻。除此之外,上述几家公司,包括顺丰在内,也都选择开放股权,启动融资。
融资后,每一家公司应该都在谋划上市,但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或者没有这么快,大家还是想按部就班排队IPO。直到申通的一纸“借壳”公告,平衡被打破,格局生变。这也意味着新一轮的竞争正式开启。
这轮竞争的关键就是资本。
因此,申通“借壳”后,圆通改变既定规划,也宣布“借壳”;中通融资、韵达融资、百世融资,暗自提速上市;顺丰也正式接受上市辅导。在大公司的挤压下,二三线快递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必须寻求资本靠山…格局失衡后的连锁反应下,资本竞争集中爆发。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能获得资本的青睐,谁能取得资本的支持,谁才有可能笑到最后。虽然是“才有可能”,但这却是一个谁都绕不过去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