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正式上线“职业索赔联合治理工具”,联合政府、商家的力量,共同遏制职业索赔、打击恶意投诉举报。重要的是,它向平台上的全部商家开放。
凡是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开店的商家,只要登录商家后台、点击体检中心,便能找到“职业索赔联合治理工具”的入口,帮助商家解决遭遇职业索赔的事前、事中、事后问题。
近年来,一个打着“维权”幌子的群体——职业索赔人,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们不针对假冒伪劣问题,而是寻找宣传瑕疵、甚至编造问题,借“维权”之名开展恶意投诉敲诈行为,以举报、起诉等手段来威胁商家索要赔偿,肆意挥霍有限的行政资源。
在“职业索赔联合治理工具”中,如果商家遇到疑似职业索赔现象,可以通过该工具向平台发起举报,平台会根据商家提供的相关证据进行审核,并及时反馈处置详情;一旦举报成立,平台将对实施职业索赔的恶意账号进行处罚,并剔除恶意投诉对店铺指标所造成的影响。
除了举报职业索赔线索,商家还可以在“职业索赔联合治理工具”中在线学习、了解与日常经营相关的最新政策法规和政府打击职业索赔的典型案例,使用“自检自查”工具来排查店铺和商品页面中的风险点,并通过在线互动、留言与淘宝小二、其他商家一起交流经验。
此外,“职业索赔联合治理工具”还承载了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动阿里开发的互联网执法办案系统部分功能——如果有商家被举报到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可以直接通过该工具在线配合市场监管部门调查,监管部门可以在线对商家进行教育指导和自查自纠,不仅阻断了职业索赔通过举报来敲诈商家的路径,也让商家“一次都不用跑”。
关于职业打假的一些法律问题
如果道德赶不上技艺,一切的美好都会异化,甚至以丑陋面目示人。
在毁誉声浪中穿梭而行的职业打假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如此多的是非争议!
近年来,职业打假人无论是人数还是规模,均呈飙升之势。数据显示,2014年,原上海市工商局12315系统共接到职业打假类诉求867件,占当年投诉举报总量的1.9%。2017年职业打假类诉求41201件,占当年投诉举报总量的17.9%。2018年上半年职业打假类诉求达到61939件,占同期投诉举报总量的30.6%。原工商部门90%的行政复议涉及职业打假。在这些数据的背后,企业苦不堪言,市场监管部门疲惫不堪……
是打假,还是假打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假货越打越少,市场环境越来越好。而如今,从不断飙升的数据来看,似乎假货越打越多,市场环境越来越差……
问题来了,是打假人打假不力,还是造假人太多太狡猾?
都不是。问题出在,大量的打假人并非真心诚意,正念而行。他们并不希望消灭假货,相反,假货越多,他们的“盈利”空间越大。打假的职业化弊病横生,主要体现为:
其一,维权异化为恐吓敲诈。
其二,背离社会监督的初心。
其三,滋扰行政执法。
凡此种种,若不在法理层面予以厘清,并依法矫治,无疑会恶化营商环境,浪费行政与司法资源,伤害社会诚信。
法治一旦缺位,丛林社会就会上演。一些商家为了对抗职业打假人,采取抱团反击、尾随跟踪甚至辱骂殴打等野蛮粗暴的方式,实际上,这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会激化矛盾。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因法律而生,解决问题,仍须回到法治的轨道。如此,方能各安其份,这个社会,也能因此涵养诚信,恢复安宁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