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产品出来,每个卖家的心里想的都是好的,都认为自己的产品会热卖。但是很多时候会事与愿违,任何公司和可能会有这种问题,诺基亚、三星等大卖家也遇到过,花了重金开发的产品,最后的销量却很惨淡。但是,那些都是大厂家在搞事情。
我这里要说的是,只有客户接受的才是好的。所以卖家在推广产品时,首先要做的是测款,去看产品客户的接受程度。数据OK,去大力推广,数据不行,那么就放弃。所以今天我就和大家说说宝贝测款的一系列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测款
很多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有目的性,不能茫然的去做,没有目标没有目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花了钱、花了时间,发现这款是一个根本做不起来的款,那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做好测试呢?
二、测款对店铺的意义
1、优化库存
一个店铺是由多款宝贝构成,所以你的宝贝越多,库存压力越大(分销除外)。但是通过测款,我们就可以知道哪个宝贝受欢迎度更大,从而按照受欢迎度,来进行备货的准备。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资金的支出,而且又可以确保你的库存充足,没有后顾之忧。现在有很多店铺(C店和天猫店都是有的)。都是直接从阿里巴巴直接拿货或者直接贴牌加工,这样在很多方面都方便了不少,测款也没有顾虑。而且我们一定要去分析淘宝上的同款,去分析它的互、标题、主图、关键词、价格、评论等。这里好多数据需要第三方插件看的,没有的可以加文章最后的旺旺群,联系管理员,送你。
2、确定是否适合爆款
一个产品的爆发,肯定需要直通车等付费流量的大量投入。所以我们一定要首先确认这个款式是否有爆款潜力,不然就是劳民伤财的。(爆款的打造离不开一个好的计划,不会做的可以加文章最后的旺旺群,联系群主送你)。
测款就是为了看下人群接受度怎么样。包含价格、款式、面料、颜色等。因为一个链接里面多SKU,并不是每个SKU都卖的很好,然后根据前期测试出来的,进行相应的备货,这就是上面说的库存、竞争力等。
三、如何测款
在测款时,流量,是首当考虑的问题。因为有了流量以后才会有其他的数据产生。引流时需要注意两个事项:要确保流量来源一致、要保证流量质量一致。因为即使是同样的流量渠道,流量质量也会有所差异,这就会对数据指标形成误判。
1、测款需要看的数据
测款就是看有了流量之后产品的数据,下面的数据我们是测款的核心:
A、点击率
点击率直接体现的是对这款宝贝的兴趣度。点击率更高的宝贝,在相同的展现量下,可以带来更多的流量,更容易推广。影响点击率相应的因素有主图、价格、关键词精准度等因素。
B、收藏率
收藏率反映了这款宝贝的潜力,收藏率越高说明潜在买家越多。后期转化为成交客户的可能性越大。
C、加购率
加购直接反映了买家对于宝贝的购买意愿,加购率越高,客户的购买意愿越强。当然,如果加购率很高,但是购物车转化不高,这个就需要及时分析竞争对手。
D、转化率
转化率直接反应了买家对这款宝贝的接受度。高的转化率可以在同样的流量下获得更多的销量。淘宝的赚钱公式是:销售额=客单价*转化率。转化率越高,也说明了流量的利用率越高。
E、客户反馈
其实这数据是在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有的。客户反馈包括评价、DSR评分、退换货比率等指标。他是客户收到宝贝之后产生的,也是客户收到产品以后最直接的阐述。这个指标决定了产品有没有继续推下去的必要。
2、如何测款
测款的前提是要有流量,有了流量之后我们才能去分析数据。一般的测款有如下的方式:
A、说直通车测款
直通车测款是最常规的方法,也是测款最快速的方法。网上说直通车测款的帖子有很多,但是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有了数据以后去看我们上面说的数据。
直通车的具体测款步骤如下:
首先准备好自己需要测图的图片;
全部设置相同的创意标题;
观察数据;
选出点击大于100以上的创意进行对比。如果数据能够更大更要,因为指数大数据,数据才更有参考性。然后好的创意主图在和其他的图片进行对比,重复,知道点击率达到点击率均值及以上。然后我们去分析点击率、收藏率、加购率等数据。
2、老顾客测款:
这个也是很多商家经常用的,而且投入成本不高。不过想要获取的数据大,店铺的老顾客数量也要多,只有这样面才广,另外老顾客测款购买,产品的权重也会高很多的。只要你给老顾客一个合理的价格,评价和晒图就都有了,一举多得。如果你的店铺支持这样的操作,建议采用这个方法比较好。
3、关联销售
关联销售也是测款成本很低、效果很好的方法。但是前提是需要店铺的流量基础不错,这样短时间内才会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具体的操作我们可以在详情页做关联页面,也可以客服直接推荐新品。
本文"新品如何推广:宝贝热卖,测款为先"为卖家资讯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于: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w.com/news/article/349489)
本文"新品如何推广:宝贝热卖,测款为先"为卖家资讯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于: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w.com/news/article/349489)